本人从2004年开始为企业提供薪酬设计咨询服务,客户规模从几亿到几百亿不等。回顾整个薪酬设计的历程,有三个比较明显的阶段:

第一阶段,基于薪酬设计的方法论做方案设计;

第二阶段,基于外部对标,再结合方法论做方案设计;

第三阶段,基于战略推导,再结合外部对标和方法论做方案设计。

当然,还会有更高的阶段出现。

  • 基于薪酬设计的方法论做方案设计

在2008年之前基本上都处于第一阶段,这和自身的知识、经验和眼界有关,同时和薪酬数据市场的发展也有关。那时我们进驻一家企业后,通常会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薪酬体系进行诊断,然后围绕问题提出解决思路与方案:

  • 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如何?
  • 付薪是否体现了岗位价值
  • 薪酬结构是否合理?
  • 薪酬内部公平性如何?
  • 薪酬与绩效的关联度如何?
  • 薪酬激励的明确性如何?
  • 还有一些关于定薪、调薪等政策方面的边角问题。

当时,我很确信用这几个角度去判断薪酬问题是合理的,现在来看,有两个点值得商榷

  • 首先,关于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

通常企业在做员工敬业度、满意度调研或者员工离职访谈时,一定会收集到员工对薪酬的看法,以此作为说服决策层对薪酬体系进行优化或改革的理由。但事实上,每家企业薪酬满意度都不高,光辉合益薪酬调研数据中显示,全行业薪酬满意度仅只41%,并且这几年随着薪酬成本的增加,满意度反而有走低趋势。

所以,薪酬满意度低不是薪酬调整的理由。

  • 其次,关于薪酬是否体现了岗位价值

大部分企业都认可要以岗位价值付薪,如果付薪中没有体现岗位价值,则认为不公平、不合理,必要改之。我也认为以岗位价值付薪在绝大多数企业是行得通的,但前提是这家企业是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从组织架构上能找到岗位这个最小单元,如果这个基础不存在,硬要将岗位价值套进薪酬体系里,必定别扭甚至带来巨大风险。

比如有些国有企业仍然以行政级别作为管理基础,以此付薪未偿不可,大家都接受;有些互联网企业以岗位序列作为管理的基础,没有小岗的概念,也没必要强调岗位价值。

总体来说,在这个阶段所使用的方法论主要是基于岗位、能力、业绩三个维度为思路的出发点(权且称之为“职能工资制”),缺少外部的视角和业务的视角,虽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缺乏全面性,假如用100分制来评断薪酬体系的价值,解决以上问题只创造了50分的价值。

图一:职能工资薪酬框架

基于外部对标,再结合方法论做方案设计

随着薪酬对标越来越流行之后,很多薪酬设计方案自然带入了市场的视角,亦即进入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的理论框架则从图一变成了图二。

图二:4P薪酬体系框架

市场导向有很多的角度,包括对标薪酬绝对值本身,可以看到自己所在企业在市场上所处的分位值,常用分位值有P25\P50\P75,还可以对标固浮比例、薪酬组合、人均营业额薪酬成本占营业额的比例人均薪酬成本等等。

图三:数据来源于光辉国际2017年人力资本调研报告

图四:数据来源于光辉国际2017年人力资本调研报告

图五:数据来源于光辉国际2017年人力资本调研报告

这些数据可以帮到我们分析薪酬的有效性,甚至可以直接指导薪酬设计

案例:某高科技企业,薪酬总额占营业收入的17%,低于市场中位值18.6%,但员工薪酬水平却达到市场P75,企业利润率也处于市场中位值,说明这家企业薪酬有效性特别高,员工编制控制非常好,这些信息对薪酬优化非常有价值,最后这家企业在保持17%的薪酬总额控制下,对薪酬结构和激励模式进行了优化。

虽然在这个阶段有了更多信息为薪酬设计提供参考,但一些新的问题突显出来

  • 市场导向:在人才战越来越激烈的大环境下,市场导向变成了薪酬竞赛
  • 以岗定级:企业在做岗位价值评估时总会带着期望去定级,无形中带来低能高配的问题,结果是成本越来越高。
  • 以绩定奖:都在关注短期业绩,“慎终而不追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被忽视。
  • 以能定薪:个人都在关注自身的能力成长以获得薪酬回报,但现实的问题是企业能力断层,青黄不接

这说明完全基于4P薪酬框架设计方案有其局限性,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没有回答,到底薪酬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承担的角色是什么

  • 基于战略推导,再结合外部对标和方法论做方案设计

随着经验积累与对薪酬战略的思考,慢慢走到第三阶段

现在为客户做薪酬方案时,先不急于去分析制度、数据、员工感受等,而是先花时间去弄清楚客户的战略是什么?关键成功因素是什么?业务模式是怎样的?未来如何持续的去赢?有了一些初步的看法后,再组织企业管理层召开一次薪酬解码会除了共识清楚以上战略性问题外,最主要的是基于图六的框架,探讨清楚企业的薪酬战略

图六 “有机”薪酬理念框架

薪酬战略要回答:

  • 企业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 薪酬如何帮助企业取得成功
  • 企业希望领导人和员工展示什么样的行为
  • 薪酬如何激发这些行为展现?
  • 哪些岗位序列承担了组织核心的竞争力
  • 资源应向哪里倾斜

     ……

有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后,设计薪酬方案则变成简单的技术活了

沿用以上案例:这家企业战略上三大战略主题,其中一个主题是产品策略:拓展产品线并抢占先发优势(从过去的三条产品线拓宽到十条产品线)。我们分析产品结构发现,现有的三四十款产品中只有两款明星产品,现金流产品也只有三款。去年年底给盈利的产品线和产品团队给予了奖励,但并没有政策依据。

站在未来的视角,要鼓励产品线团队加快研发速度,并积极推动、支持营销团队打开市场,所以激励的重点一是开发速度要快;二是要追求利润。后面我们对产品线设计了两种激励模式,对新产品采用跟投模式,即将核心产品开发工程师、产品营运经理等与公司捆绑;己盈利的产品采用利润分成模式

从战略的视角看薪酬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虽然很多HR从业者也有这样的理念,但要塑造出这样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经常看到企业里由各个系统设计自己的激励计划,比如销售提成制由销售部门自己做、产品激励政策由产品部门自己做、项目奖金由研发部门做……这也说明了HR对业务的理解不够,不能够为其设计出合适的薪酬政策,只好轮落为提供意见和发放执行的角色。

所以,HR要在薪酬管理中有更多的影响力,则需要多与业务部门互动,参与业务会议,理解业务痛点;多到客户当中走走,听听他们对产品、服务、业务人员的评价;多与财务交流,看看薪酬成本的有效性如何改善……总之记住一点:薪酬不仅仅用于支付员工,更是业务管理的工具。

与我们的顾问联系

关于作者

郭春满先生现任光辉国际全球高级合伙人。郭先生在领导力发展、干部测评与选拔、素质模型构建、人才盘点、文化建设、组织管控、流程优化、人才激励、战略解码、绩效管理等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郭先生注重过程咨询,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同时帮助改变人的理念与行为。 拥有十四年以上管理咨询经验,曾任全球领先管理咨询公司合益集团(HayGroup)深圳分公司资深咨询总监、华南区副总经理。之前,在另一全球著名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担任行业带头人、咨询经理。进入咨询行业之前,曾在多家知名企业担任高管角色。 郭先生近期提供服务的客户:OPPO手机、拓邦股份、雄韬电源、银禧科技、蒙牛集团、雅士利集团、华润集团、华润饮料、华润三九、华润银行、华润万佳、华润电力、广东电信、 深圳供电局、广州地铁、越秀集团、南方报业、金地集团、厦门国贸、海马汽车、 深圳国际控股、江西电信、广东烟草、深圳邮政局、深圳水务投资、深圳一致药业、民生银行、中化集团、中国移动、宝洁、华侨城集团等。 郭先生拥有MBA学位与管理学学士学位。

相关文章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